敞开门,你看到的是有关它的光环。全球卖出最多新能源车的车企;世界500强;正在实现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的汽车产品覆盖;深圳街头的出租车就是它最好的招牌;不仅造车,还造电池、搞汽车芯片,多领域跨界。
它是全球员工数量最多的车企之一,2023年一季度已达66万人,足够“大”;一天三次打卡,午休只有一小时,宿舍还是上下铺,紧张和秩序的管理方式也足够“厂”。
2023年的夏天,有3.18万应届毕业生入职了比亚迪,比去年的人数翻了一番,是历年最多。他们来自50个不同类别的专业,有六成是硕博学历,有八员将投入到研发工作。
学历至关重要。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5500元,211院校6000元,985院校底薪7000元,C9院校底薪7500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1500元到5500元不等。
他们加入的是有“民企里的国企”之称的比亚迪——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比亚迪共有12位高管,7位在2000年之前就入职,最晚加入的也在2005年。其中,有四位高管均是一毕业就入职了比亚迪,花费了二十年左右时间,从当年的应届生做到了如今的位置。
企业文化与制度,筛选人,也被筛选。不是所有校招生都认同比亚迪所说的竞争文化,和它所体现的“民企里的国企”的企业气质。
我们找到了5位加入比亚迪的校招生,想知道在这些年轻大学生眼中,真实的比亚迪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看待它。
今年6月刚毕业的佳琪,如今已经入职比亚迪一个多月。回顾当时的投递经历,源自一个意外——她在另一场公司面试上,听到面试官提到比亚迪的名字,没想到比亚迪后来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佳琪本科专业是新闻学,原本打算进入媒体行业,但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一再受挫之后,她才发现了比亚迪这家跟原专业完全不对口的企业。“比亚迪实实在在研发产品,干的是实事。”佳琪琢磨了很久,得出这个结论。
向比亚迪投简历更多出于“碰运气”的心态,但佳琪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比亚迪并不难进——简历通关之后,甚至没有笔试环节,面试也只有三轮,问题也都相对简单。第三轮面试之后两天,佳琪就拿到了offer。相比之下,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会有笔试和几轮高难度面试。
同样感叹比亚迪校招简单的还有周涵。周涵毕业于南方某985高校的土木工程系,春招期间,她通过脉脉、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得知,车企大厂比亚迪offer“点击就送”。于是她顺手就投了一份简历。
不久,比亚迪汽车工程院一名部门主管联系了周涵,开始了三轮较为简单的面试。一面是部门主管,只让她作了基本的自我介绍;二面是人事,也只是询问她意向地点和意向岗位;三面又回到部门主管,主要谈薪资。
“一开始我对比亚迪没兴趣,觉得它只是一家工厂。”这是今年刚刚入职比亚迪的小乐最初的心声。比亚迪的校园宣传并没有吸引在东部省会念书的小乐,总部来的人力专员介绍笼统、开出的薪资不高,让小乐兴味索然。
但遍地可见的比亚迪出租车、深圳亲友对比亚迪的一致好评,让小乐愿意去了解这家企业。转折发生在面试时,事业部HR的专业态度一下子吸引了小乐,对方从企业发展到平台能力,从事业部规划到个人发展,从职级体系到薪资福利,都详尽地介绍。
而且事业部HR和部门领导的态度都让小乐觉得被尊重,不像其他大厂领导一样不苟言笑。她认为在比亚迪工作有一定前景,最终选择了比亚迪。
多名受访者都向财经汽车坦言,比亚迪并非他们的首选。只是由于面试简单,比亚迪成了毕业生考研失败、大厂碰壁之后的避风港,被称为“秋招之光”。
“如果有更好的offer,我也不会来比亚迪了。”佳琪说。她本科就读于双非院校,按照比亚迪的薪资标准,只能拿到最低档的5500元,未来的涨薪空间也不明朗。
佳琪还从社交媒体了解到,比亚迪住宿条件差、食堂难吃,还没有加班费。但她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就抱着“来大厂学本领”的心态,进入比亚迪深圳总部。
小七本来计划读研,2022年2月考研失败后不得不加入春招大军,她才匆忙投了比亚迪。虽然她轻松拿到了比亚迪的offer,但由于岗位与兴趣不符,再考虑到薪资和离家距离问题,她觉得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跑路”。
就这样,比亚迪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招进大量应届生。光是2023年,就有3.18万名应届生进入比亚迪。2021至2022年,比亚迪在职员工数量从28.8万人增长到惊人的57万人,增长率达到97.92%。
2020年至今,比亚迪在国内已经过规划了10余座新工厂,对应新增产能超400万辆;海外的建厂和开店计划也在同步进行。这势必需要渠道管理、工程建设、技术研发等无数岗位。迅速拿到offer的佳琪对此深有体会,“这届人特别多,感觉HR都顾不过来,流程飞快”。
急速扩张的用人需求,让比亚迪难以“精挑细选”,HR和业务部门领导都很难审视每一个应聘者。而以学历定起薪的“出身论”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也是比亚迪给这些毕业生上的社会第一课。
不同学历背景的毕业生入职后将获得不同职级,职级则对应薪资待遇和职场起点。国内大学中,“C9联盟”属于第一档,“985”次之,“211”再次之。国外大学则按QS排名分级。
以本科应届生为例,毕业于双非院校底薪为5500元,211院校6000元,985院校底薪7000元,C9院校底薪7500元。硕士底薪比本科高1500元到5500元不等。如果专业为计算机类、机械化、控制类等技术类专业,底薪会相应增加。
这样的光景,也曾出现在数年前的房地产行业。2019年以前,房企高速扩张,每年以高薪吸纳大量应届生。单是在2017校园招聘中,碧桂园“超级碧业生”就能给到应届生24万的年薪,引来许多羡慕。
然而,众所周知,近几年房市增速放缓,以“高周转”闻名的房企相继暴雷,除了缩招应届生,已经入职的也在经历被裁员的命运。
智联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招聘,平均薪酬为9978元,同比下跌2.3%,较2022年同期的第16位下降了8个名次。
猎聘大数据显示,细分行业分布TOP20中,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的新发应届生职位,占比下降最多。从2021三季度的10.93%下滑到2022三季度的5.10%
风水轮流转,房市触底之际,新能源车市场崛起,产生大量人才需求。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吸纳了大量应届生。但谁也无从判断,假以时日新能源车市增速放缓,这些应届生命运会如何。
一方面是薪资和职级的倒挂。学历决定薪资起点,帮助比亚迪吸引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但这把双刃剑也砍向了员工士气。不少老员工由于早年学历不够光鲜,在职级上还不如新员工。这也就意味着,老员工花5-6年去翻越的职级高山,被一些学历背景好的新人轻松越过。
另一方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迷茫。南方某985高校地质专业2022届毕业生花泽进入比亚迪的第一年,就已经换了两个岗位。
最开始,他被安排到开发中心。“虽然顶着开发中心的名号,但其实就是后勤。”花泽自嘲道。他到比亚迪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厂房设计管道。厂房建设一结束,他就被调到了别的部门,理由是原部门组织架构调整。花泽说,对于自己这样游离在汽车核心技术部门外的员工来说,生存环境是很狭窄的。
又由于本科专业与岗位需求并不匹配,花泽的工作有时会出现纰漏,这时他总能感觉到老员工隐隐的排斥,他也因此感到羞愧,以至于对上班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
如今,花泽只想跨专业考研,逃离比亚迪。他认为比亚迪本身很不错,技术强、声望高、前景好。只是他在岗位发挥不了自己的价值,冷漠的同事关系也让他感到孤独。“我们只是不合适。”花泽这样定义自己和比亚迪的关系。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经常半抱怨、半骄傲地将所在公司戏称为“大厂”,以此调侃互联网公司工作强度高、压榨员工,有如制造业工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并未亲身体验过真正的制造业“大厂”。
小七在比亚迪体验过。手机闹钟响起,关掉闹钟,打开手机上名为“打卡”的APP,人脸拍照+实时定位打卡。这样的打卡流程,小七一天要重复三次,分别在早上上班、中午吃饭和午休期间、下午下班。她说,一天打卡三次,中午休息一小时,自己仿佛进了“民企里的国企”。
在比亚迪上班,员工都需要每天完成早中晚三次打卡,漏掉一次就会扣发当月绩效。在互联网企业、外企实习过的应届生,往往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适应这样的制度。
如今,小七入职一年了,她“感觉自己像个螺丝钉,没有作为一个人的感受”。一句“如此生活三十年”,已经到了嘴边。如果说打卡制度是工厂管理的虚拟化缩影,让小乐坚信比亚迪是一家工厂的,是环境。
2007年建成的六角大楼,成了比亚迪深圳总部的代表建筑。这座大楼承载着这家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接待用的礼宾楼有着漂亮的玻璃外立面、高科技的展示橱窗和贴满专利的高墙。然而穿过现代化的礼宾楼,六角大楼的其他部分都显得老旧,除了颗粒感十足的水泥路,连灯光都泛着昏暗的白色。让小乐“一步穿越回十几年前”。
饮食和居住环境也没小乐预想中的好,小乐踏入公司宿舍的第一天,就连夜找中介搬了出来。公司宿舍名曰公寓,免费提供给应届生,供大家过渡用,但看着上下铺设计、没有网络和洗衣机的宿舍,小乐感慨连大学宿舍都不如。
小七也体验过同样的住宿环境,后来她和同宿舍的人一起在公司外租了房子。目前公司会给应届生每月1000元的住房补贴。
六角大楼的食堂很便宜,一顿工作餐只需要6.5元,但如同不见荤腥的“斋饭”,是吃饱而不是“吃好”,而且人山人海。想吃好点有许多选择,诸如肯德基等餐饮店已经入住园区,但考虑到路程和排队情况,会挤占本就不富裕的1小时午休+吃饭时间,以至于不少员工选择自带午饭。
小乐印象最深刻的,是“入厂第一课”上公司发的入职礼包,里面有保温杯、笔、伞和卡套,这让在外企实习过的小乐有些失望,虽然实用,但缺少新意。
之前,在同学间口耳相传的“入职礼包”,可能是阿里的智能音箱;字节的T恤和帆布包,腾讯的企鹅公仔。
这些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代表着年轻化、进取、活力,因此往往受到应届生青睐。互联网文化逐渐进入制造业,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就带着互联网行业的烙印。比如蔚来的校招入职礼包有盲盒、徽章和贴纸等等;小鹏有香氛、小音箱等等。
与造车新势力相比,比亚迪这种传统大厂也许更老气横秋、按部就班。但也更体系化。一名入职造车新势力一年多的应届生就感慨,在比亚迪,至少做事情可以有迹可循,但在新势力更多靠自己摸索。
“在造车新势力,很多事情连前辈都没干过,更别说形成方。说得好听是可以自由探索,说得难听叫盲人过河。”这位应届生说。她觉得,这在职业起步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今她更向往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大厂”了。
这样的竞争文化让比亚迪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汽车霸主,一批又一批勤劳的比亚迪人在付出。例如比亚迪会表彰每月加班最多的那批员工,通过类似放榜的方式,刺激着所有部门所有人。花泽觉得,比亚迪的竞争文化区别于内卷,每月的绩效考核也比较公平。
竞争文化已经刻在王传福骨子里。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农村,按照这一代企业家的话来说,年少时大家都是放牛娃,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去读书考试,这背后都是一次次、一场场、一个个血淋淋的竞争。
2018年前后,王传福将竞争文化提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我们把企业文化从平等、务实、、创新,调整为竞争、务实、、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