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国试验卫星陆续发射、多地出台产业支持政策、终端应用不断普及等。产业各方勠力同心,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加速迎来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蝶”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期。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约为292.5亿元,2022年达到314亿元,预计2025年将升至446.92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1.2%。从整体规模来看,我国卫星互联网体量较小,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受益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项鼓励推动卫星互联网在各行业规模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发展机遇良好。
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如雄安新区勾画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产业图谱,发布《雄安新区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把空天信息产业打造成为雄安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再如成都发布《成都市促进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实施“蓉城星海”计划,推动“卫星赋能城市”。
在政策红利窗口之下,卫星互联网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我国多个近地轨道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相继启动,如航天、电子等部门分别启动了鸿雁、虹云和天象等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计划,推动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迈向跨越式发展。我国卫星互联网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卫星互联网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20年起开始迅速增多,2022年增长到1.27万家,2023年1-9月,注册量已接近1.8万家,预计注册量规模还将继续扩张。更值得关注的是,围绕卫星互联网的跨界合作正拉开大幕,通信行业与航天产业开始携手同行,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满足未来多元化、智能化的通信需求;网络安全企业也积极探索卫星互联网安全这一赛道;多元化的卫星终端加速走向大众消费市场。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映射出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光明前景。卫星互联网将为偏远地区、海洋、天空等无法通过传统网络接入的地方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服务,消除地理限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卫星互联网除继续赋能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领域外,还将在远程医疗、智能交通、农业信息化等新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卫星互联网还能“走出去”,用航天技术助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例如,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近日与马汉科理工大学在泰国实现了低轨卫星互联网宽带通信网络试验验证。
当前,卫星互联网产业格局瞬息万变,撬动产业的杠杆可能是“老将”,也可能是“新兵”,源源不断的“活水”正涌入这个领域,产业链那些令人震撼的事件接踵而至。
近日,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40亿元,业务范围含卫星导航服务、卫星通信服务、地理遥感信息服务等。该公司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共同持股。“卫星龙头企业+特大军工企业+第一大运营商”的组合让中国时空信息集团开局打出王炸。
今年2月,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单轮融资金额高达67亿元人民币,创下了该领域近十年来的新纪录,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据悉,垣信卫星正与国际领先企业开展商业化竞争与合作,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并实现全球商用,将有效牵引关键性商业航天产业链与行业标准的建立,推动卫星互联网发展与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商业航天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鸿擎科技、摇光星雁等新星座也纷纷“加入战场”。近日,国际电信联盟官网显示,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日前提交了一份“提前公布资料”备案,并在文件中提到一项名为“HONGHU-3”(“鸿鹄三号”)的卫星星座组网计划,拟在160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10000颗卫星,业内人士证实了该计划的存在。
众所周知,卫星互联网领域有着极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从当前各参与主体的卫星制造及发射的进度看,万颗卫星发射任务要完成并不是一件短周期的事,其中涉及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都是巨大的。行业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关键要铆足劲儿,后期作出成果,缩短我国与国外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