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阿里,险在昌都”——只有置身于汹涌的澜沧江畔,才能真正体会这句俗语里的“昌都之险”:地处雪域之巅藏川青滇接壤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山高谷深,河流湍急,自然条件十分险恶。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昌都地区一度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1994年,对口援藏大幕正式拉开,重庆被确定对口帮扶昌都地区,以及所辖的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
这个承诺的背后是重庆无怨无悔的付出——30年来,重庆累计选派了10批援藏干部奔赴有“藏东明珠”之称的昌都,一棒接着一棒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各项工作。30年间,共注入超过37.5亿元援藏资金,落地1151个援藏项目。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疗教育水平跨越式提高,越来越多的昌都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30年来,格桑花一年又一年绽放在高原,重庆援藏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如今,在昌都这片倾注了无数重庆援藏干部心血的土地上,新的故事还在上演。
多年以后,陈云依然记得第一次来到昌都时,冬天阳光照在白雪上折射出刺眼的亮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时学校教室里略显昏暗的灯光。
从2016年起,重庆市教委牵头负责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当年8月,重庆市首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50名优秀教师,进驻对口支援的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来自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学的历史老师陈云就是其中一员。
第一次援藏结束前,陈云的学生次成平措不舍地问他:“陈巴拉(陈爸爸),您明年就要回重庆了吗?”陈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实际行动申请了第二次援藏、第三次援藏,成为重庆援藏时间最长的教师。
而他也亲眼见证了昌都教育事业的改变:2022年投入100余万元实施净水工程,为昌都一高的教学楼、办公楼、寝室所有楼层都安装上直饮水设备,解决了师生饮用水矿物质超标的问题,确保24小时卫生安全用水。2023年投入150余万元实施明亮工程,实现了学校灯光照明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明晃晃的亮”变成了教室的灯光。截至2023年,共投入1400余万元实施供暖工程,昌都一高的教室、学生寝室及办公室全部安装上了供暖设备。
重庆坚持每年固定提供公务员岗位20个、事业单位岗位70个、国企岗位50个,定向招录籍高校毕业生赴渝就业。同步建设“1+3”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企业订单培训,全面提高籍高校毕业生技能水平,设立区外小组团就业基地,加强赴渝就业人员关心关爱,当前在渝就业的籍劳动者2247名,累计实现5416名户籍人口在渝就业参保。
今年5月,一位80岁藏族老阿婆的动态心电图显示合并多种心律失常。在危急情况下,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让她重获“心”生。这是昌都市人民医院本地医生首次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成功案例,也是重庆医疗援藏的一个生动注脚。
2015年8月18日,重庆市第一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15名专家,正式抵达昌都市人民医院,开启为期1年的援助工作。
那时,昌都市人民医院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医护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像一盆冷水,让援藏队员心凉了大半截。他们意识到,医疗援藏不是来锦上添花的,而是来雪中送炭的,甚至“炭”都需要自己去“挖”。
“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只能一个一个解决。”面对困难,援藏队员们逐一改进。然而总有一些“无可奈何”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2016年7月,第一批援藏队员离藏之际建议,鉴于当地医疗设备短缺,很多手术无法实施,呼吁“由援藏医疗人才根据专业和工作需求带着设备开展援助”。
该条建议引起了重庆援藏工作队和昌都卫健部门的重视,之后历批次医疗援藏队均把购置先进医疗设备作为援藏重要任务。
2017年以来,依托“以院包科”模式,重庆市11家医院“一对一”指导昌都市人民医院11个重点科室建设,将其纳入重医附一院医联体成员。“包科医院”先后派出院领导、专家135人次来昌都指导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甲”创建等工作;赠送了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施设备348台件。愈来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正在不断满足藏东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在昌都,每位援藏干部心中都有一张项目计划表,修路、建房、援建学校医院……内容各异,但宗旨从来不变——改善民生。如今,对昌都群众来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不再是奢望。
在改善民生的同时,重庆援藏工作还注重产业帮扶,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助力昌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昌都的产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农牧业和自然资源开发,但当地人更执着于“自然放养”,难以形成规模;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几乎没有像样的制造业;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度较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如何破题?重庆援藏队给出自己的答案——授人以渔助推发展,“从建设‘输血’项目向增强‘造血’功能转变”。
2013年4月,昌都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新区百业待兴,急需注入大量新鲜血液,激活自力更生能力。
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结合新区实际,建立起对口支援新区帮扶机制,从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管理团队、人才培训、基础建设、引进企业“六位一体”促进新区提档升级,实现渝昌两地合作共谋发展。
2014年的初创期,重庆北部新区三年对口援助昌都新区7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内基础设施、规划展厅、渝昌众创空间、一站式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及投融资平台的建立等;
新区成立以来,重庆援藏工作队先后引入了以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万吨青稞食品精深加工项目、艺禾沣实业有限公司生活用品储备保障中心、冷链物流及农产品加工项目、名英职校、格桑梅朵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为代表的企业100余家,累计投资金额近5亿元,直接解决就业千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万多人。
30年前,类乌齐县的牦牛肉名不见经传,只是当地百姓餐桌上的美食;现如今,类乌齐牦牛肉“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销往北京、广州、重庆等30多个城市。
去年7月,第10批援藏干部杨君从重庆合川来到类乌齐县,任县委、县政府副县长。到任后第一个月,杨君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了全县的10个乡镇后,发展壮大牦牛产业的思路也逐渐清晰:
“类乌齐牦牛产业大多是零散养殖,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很难进一步发展。”杨君觉得,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专业的企业,着力构建“种草—养畜—加工—销售”的牦牛全产业链。
在重庆援藏工作队的努力下,一家从事牦牛育肥产业十余年的企业入驻央宗村牦牛育肥基地。该企业不仅通过租赁场地给村集体带来了收益,还带动了107户牧民实现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动当地牧民以牛入股,参与规模化牦牛育肥养殖。”杨君说。
依托技术优势,重庆援藏工作队在类乌齐创造性地建起了牦牛大数据中心,可对全县的规模化牦牛育肥基地进行动态跟踪,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赋能引领类乌齐县的牦牛产业提档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放眼藏东,重庆产业援昌的事例不胜枚举。重庆历批援藏工作队聚焦“富民兴藏”发展定位,嫁接“巴渝优势”,孵化“藏东品牌”,将昌都所需与重庆所能相结合,推动昌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沙坪坝区绿树成荫的歌乐山深处,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享誉的民族学校——重庆市中学校。
“在重庆中学,除了藏文老师,其他各学科老师均是重庆的老师,与其他重庆重点中学一样。”来自昌都市察雅县中学的藏文老师叶旦加告说,自己与当地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日子充实而有意义。
为让重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藏族孩子,2014年秋季起,重庆市教委安排部分重点中学面向昌都籍学生开设昌都代培班。代培学生散插在重庆多所重点中学,在汉藏学生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昌都代培班已是重庆教育援藏的一张响亮名片,成为促进民族“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截至2024年,重庆已为昌都代培初中生770名、高中生472名。重庆市教委还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举办重庆中职班,促进重庆中职班与高职院校间的衔接,近5年,重庆市优质中职学校在招生114人。
重庆援藏工作队围绕“交往—行程设计有新意、交流—行诣走访有诚意、交融—行走途中有深意”主题,通过组织在校师生、干部职工、从未走出过大山大水的农牧民等开展渝昌两地互访交流、商务文旅交流合作座谈会、文化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推动渝昌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成功打造“渝昌情、山城行”“渝芒走亲、山水相连”等民族“三交”品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30年来,重庆援藏工作队注重文化交流,通过百花齐放的文化润昌形式,让渝昌两地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举办昌都市文化旅游专题展,昌都地理、人文等150余张图片、236件(套)实物在渝展出,现场和网络直播观展人数超87万人次;
开展重庆市民族歌剧《尘埃落定》赴昌演出、昌都市歌舞剧《昌都往事》赴渝巡演、“翰墨传情·渝昌连心”“渝昌一家亲·奋进新时代”“再走援藏路·再叙援藏情”等系列特色活动,让锅庄、弦子、热巴等昌都特色文化走进内地;
开展爱心助学结对帮扶行动,昌渝两地14所中小学结成友好学校,3000余名师生通过远程录播课堂开展教学互动。
30年来,在雪域高原上,重庆援藏干部以山城的坚韧与热情,投入每一个援建项目,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教育医疗的提升,从产业发展的助力到文化旅游的推广,用汗水与智慧为昌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在这里,不仅有经济的援助与建设,更有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口援助不仅为昌都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更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强音。
一块方寸之间的门楼牌,依托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也能打造成服务民生的数据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将政务服务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也为公安管理工作打开了新的大门。…
人民网重庆7月6日电 7月6日,亚洲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且影响力最大的青少年乒乓球比赛——第28届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渝北区体育馆落下帷幕。这是该赛事时隔12年之后再次落户中国,也是首次落地西南地区。…
人民网重庆7月4日电 7月4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审判(2021年6月-2024年6月)》(下称《》)。《》显示,重庆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三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4135件,审结13753件,法官每年人均结案327件。…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