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骄阳似火,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纷纷涌入了“热辣滚烫”的就业市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边是“有活没人干”,一边是“有人没活干”,这看似矛盾的两幅画面,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在广东,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产教融合”是其中的关键词,也是广东推动就业的关键一招。
为打通青年进入新兴产业“最后一公里”,广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岗位+培养”学徒就业新形式,帮助青年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解决“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这是一条完整的SMT生产线,全称SurfaceMountedTechnology(表面组装技术),可以完成电路板印刷、贴片、点胶及自动化的PCBA测试等一系列任务,完成主板与其他零部件的汇合,经过130余项的测试,一部手机就将从这条生产线下线并流向市场。”在vivo东莞总部,生产线工作人员介绍。
整条SMT生产线米,在生产线上,仅需数名工人即可完成手机生产。现场负责人介绍,这是最新一次技术迭代的成果,楼下的“前辈”生产线,需要的人工数量为十几人。
当前,全球打响先进制造业争夺战。在制造业当家的嘹亮号角下,广东制造业正由“制”到“智”的转变,“产业+科技”的春风正在广东的传统制造产业车间里涌动。
在广东制造业蝶变的过程中,岗位对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技能型人才缺口长期存在。还存在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占比较低、结构性短缺、青年择业意愿不强等多重挑战。”深圳市泰达机器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直言,产业技术人才难招。
“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和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龄职工越来越难适应新的岗位。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传统院校人才培养无法完全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普遍存在招不到可以胜任岗位需求的新技能人才。许多年轻人可能不太愿意到制造业领域去就业,而更倾向于一些工作比较灵活、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的服务业领域,所以客观上也加剧了制造业用工的紧张。”不少企业表示。
学校教的技能,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学校没有教。如何破解“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破解产教脱节问题?
广东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不久前,广东各个制造业龙头企业陆续迎来了新学徒。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新学徒将采用“岗位+培养”的教学模式,培训内容包括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操作技能课程等。学生学徒考核合格后,将在培训企业进行就业。
这正是广东“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岗位+培养”学徒计划。与以往不同,学生学徒制培训班是由企业先提供岗位,学校、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针对性很强。佛山市技师学院副院长杨珍介绍,学生能提前进入到企业的实践环境中,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等流程并学习实用技术。
“我们结合企业岗位需要,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及教材编写。企业提前参与到产业人才的教学。”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毛卫东表示,培训时,企业提供生产材料、刀具、设备等,供学生到企业开展实操。学校的老师按照企业所定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学徒在考核合格后能直接上岗,大幅缩短了岗位适配的时间。”他说。
“目前,我们开展了首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遴选,得到了企业、院校的积极支持,已产生63条技能生态链,吸引3000余家生态企业、432家院校参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厅长杜敏琪介绍。
作为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新能源产业的链主企业,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牵头84家生态企业,发布超过1500个学徒岗位,聚力培养新能源电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降低了企业的引才成本,打通了广东新能源等产业链的人才链,解决了‘企业缺青年、青年缺岗位’的问题,实现了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欣旺达培训中心副总监刘艳玉表示。
根据计划,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龙头企业、生态企业将拿出5.05万个技术技能学徒岗位,面向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年度学生开展学生学徒培养;拿出5.25万个技培生岗位,面向应往届毕业生,开展“技培生”多岗位多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