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估一个城市创新的决心,研发投入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很显然,在这个指标中,洛阳是领先的。据《2024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洛阳市19家产业研究院转化成果18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7.3%、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领跑全省……河洛大地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正奔涌向前。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智能工厂……鸿元轴承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制造业的“风口”上。为何每次都能迎“风”而上?2021年,在一次管理层的会议上,鸿元轴承将企业的发展战略总结为“1米宽,1000米深”。
“这句话指的是我们在精密轴承国产化替代这个领域,向下去深挖。面对其他领域的拓展,我们保持住了定力。”鸿元轴承总经理吴巧玲这样说。一直以来,鸿元轴承坚持精密轴承的研发与生产。为此,也一度砍掉许多当年非常赚钱的订单和业务。如今,鸿元轴承生产的转台轴承和机器人减速器专用轴承占据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广泛应用于精密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领域。
2024年2月28日,洛阳钼业总裁孙瑞文在2024年度工作会议上作题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主旨报告。会议明确,2024年为集团的“精益年”,要加快内生增长,形成新质生产力。
“于矿业行业而言,在技术上要追求精益求精,即使是微弱的技术指标的提升,放在世界级产能的基数上,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洛阳钼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随着公司产能的爬坡和深部资源的开发,混合矿、氧化矿、硫化矿技术创新空间非常大,刚果(金)TFM和KFM将把技术创新等列入重点工作。
据洛阳钼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阳钼业借鉴澳洲矿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境内建设了国内首家无人智慧矿山和河南省首批智能车间,采选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和工艺过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了40%以上。
传统行业的转型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吴巧玲坦言,将生产信息从“纸质版”上传成“电子版”,足足搞了大半年的时间,也面临老员工不理解甚至离职的情况。不过,数字化的升级也让鸿元轴承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鸿元轴承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常规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33%,产品不良率降低88.34%,生产效率提高154.8%。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在洛阳,让传统产业“链”接风口、数智转型有了显著的成绩。洛阳新增上云企业1238家,入选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46家,新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1米宽,1000米深”不仅体现在洛阳个别企业的研发中,更体现在洛阳的整体科研氛围中。2023年,由龙门实验室主导的“油莎豆高效联合收获机”研发项目和“果园智能除草机器人”项目,均已通过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性能测试,具备产业化条件,标志着龙门实验室首批科研成果正式“出炉”。洛阳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8个,周山智慧岛、伊滨智慧岛加快建设,洛耐院、725所等牵头组建省创新联合体。在科研成果上,19家产业研究院转化成果188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67项。
在洛阳高新区,中航光电高端互连科技产业社区项目正加紧建设。据中航光电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于2023年底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底建成投用,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近40亿元。
新增力量不止以中航光电为代表的光电元器件产业。2023年,洛阳新能源电池、乙烯产业链配套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中州时代带动22个新能源产业配套项目落户伊滨科技城……据了解,2023年,洛阳17条优势产业链营收规模达到4200亿元。从具体产业链来看,光电器件、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新IT产业多点发力、营收增长15%以上,高端轴承、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智能装备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
2024年,洛阳将发展壮大先进制造,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建设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本地配套率、适配度,全年营收超过4600亿元。
全国代表、洛阳市市长徐衣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老工业基地洛阳来说,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就要“先立后破”,“立”就是要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转型,稳住基本盘。“破”就是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风口”产业集聚。围绕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医药五大产业集群,重点打造17条优势产业链。